最近有一条让人既惊讶又无奈的消息:据《防务快报》报道,俄罗斯第11军第22防空导弹团在实战中,竟然开始使用在中国电商平台上能买到的民用雷达可信的配资平台,配合FPV类拦截无人机来对抗乌克兰的小型攻击无人机。注意,这不是临时拼凑的民兵玩具,而是正规防空部队在实战中部署的设备——但这些设备的来源和档次更像是“淘宝采购”的民用产品。
报道里提到的具体型号来自浙江凡双科技,包括FSTH?LD02、FSTH?LD03两款雷达。按厂家参数,LD03工作在X波段(8–12 GHz),对雷达反射面积约0.01 平方米这样的小目标,最远可探测到约15公里,距离精度约10米,方位/俯仰角精度约0.3°;LD02则在更高的Ku波段(12–18 GHz)工作,探测距离约10公里,但距离精度提升到约5米,角度精度同样约0.3°。此外还有一款更轻便的LD02C,功耗约400瓦,专门针对四旋翼小无人机设计,电商上流通广泛,探测距离在8–10公里之间。
展开剩余74%把这些参数放到民用场景看,表现已经不错:体积小、功耗低、灵敏度对路边、厂区、机场等低空监视够用。但是放到俄乌战场来用,就暴露出明显短板:LD03存在大约300米的盲区,LD02也有约150米的盲区;更关键的是,两款都无法可靠追踪速度低于1米/秒的目标。换句话说,如果攻击方用低速悬停、或贴地超低空慢速推进的FPV自杀式无人机,这类民用雷达很容易被规避——300米的盲区足以让一架携带炸药的无人机完成最后的冲刺。再加上民用设备在抗干扰能力、恶劣环境适应性和长期可靠性方面,远不如军用装备,所以在电磁环境复杂、被动干扰多的战场上,它们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还是个问号。
那为什么俄军还要大量采购这种“档次不够”的设备?归根结底是别无选择。自2022年冲突升级以来,乌克兰在小型无人机战术上不断进步,FPV类、改装的四轴攻击机和群体化饱和进攻成为常态。今年6月一次被称为“蛛网行动”的攻击,就以改装FPV无人机对俄方若干空军基地发起突袭,造成大量军机严重受损、损失巨大。小型无人机造价低、生产快、数量多、机动性强,既能贴地飞行、又能群体突防,传统高价值的防空导弹或火炮用来对付它们显得既昂贵又低效。因此,俄军在防御端不得不作出调整:把拦截型无人机编入正规防空序列,用灵活的小型雷达提供目标指示,形成“雷达发现 → 无人机拦截”的组合战术。
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为“用小而灵活的东西对付小而灵活的威胁”。民用雷达的优势是便宜、轻便、部署快——一个战士可以携带或由小车拖曳到前线,哪怕监测半径只有十几公里,也往往能在拦截操作员获得足够的反应时间。缺点同样明显:探测盲区、对低速目标失灵、抗扰能力差,以及可能的可靠性问题。在公开资料可见的范围内,俄军至少在第11军第22防空导弹团试验并实战部署了这种“民用雷达+拦截无人机”的反无人机体系,但外界目前还难以得到完整、权威的战果评估。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件事反映了现代战争形态的转变:当战场上出现大量廉价、可替代的人造空中威胁时,防守方也必须以“够用、便宜、可快速部署”的手段来应对,而不再一味依赖昂贵、精密但笨重的传统防空系统。在某些场景下,低成本、灵活可扩展的轻型装备确实比昂贵高端武器更合算、更有效。
对中国民用雷达产业来说,这件事也有另一层含义:浙江凡双科技等民营企业能够把产品做到被外部买家选中并投用到战场,说明国内在低空监测、相控阵小型雷达等方向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与产业化能力。这类设备最初是为机场、工业区、重要设施的低空安防设计的:技术成熟、成本控制合理、使用门槛低,恰恰符合当前低成本反无人机需求的“够用即好”的逻辑。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民用雷达在国内是合法流通的,符合中国对无人机及相关物项的出口与管理法规——它们是民用版本,参数和功能是公开的。但一旦产品流通到国际市场,制造商无法完全控制最终买家如何使用这些设备,这是一个现实的、监管层面很难完全消除的风险。
总而言之,俄乌战场正在成为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技术快速迭代的试验田:乌军不断改进小型无人机的隐蔽性与突防手段(如贴地低飞、反射面积减小、群体战术),俄罗斯则在防御端尝试各种方法,从电子对抗到激光与拦截无人机,能用就试。可以预见,未来在某些作战场景里,便宜、灵活、易部署的轻型系统会比昂贵的高端武器更能发挥作用——科技与战术的快速迭代,正在重新定义谁是战场上的“主角”。
发布于:天津市证配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