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丝路 遇见敦煌
【走进图书馆】系列作品【20】
畅想敦煌图书馆
张红兵
1992年7月,我从兰州的一所中专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敦煌市工作。那个夏天,我第一次独自乘坐长途汽车远离家乡来到敦煌。形单影只的落寞与心灰意懒的孤寂交织,我迫切需要一个能安放心灵的地方,来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寻遍沙州,敦煌市图书馆成了我的选择,从此,这里便成了我阅读与思考的场所。
展开剩余79%在来到敦煌之前,无论是中学、中专的校内图书馆,还是老家县城的图书馆,我都是那里的常客。周末、假期,我总是静静地在那里阅读。我曾为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命运叹息,为汪国真的诗歌而激情澎湃,为阿城的《棋王》拍案叫绝,也为古华《芙蓉镇》中人物在时代洪流面前的卑微与无奈而感慨。可以说,图书馆的经历,为我少年时代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彼时的敦煌图书馆,和这座边塞小城一样,略显破旧。尽管它的对面是繁华热闹、游人如织的沙州夜市。当时,图书馆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四层砖混建筑,设施简陋,桌椅陈旧。我记得一楼书架上可供读者选择的书籍并不多,借书还需在简易的卡片目录抽屉里分类检索,这种方式传统又低效,现在已经见不到了。二楼的阅览室很小,大概只能容纳二三十人,但已能满足这座城市热爱读书的居民的需求。我在老家时,就习惯在图书馆办好“借书证”再借书回家。到了敦煌,这个习惯依旧延续。在图书馆,我交了押金,填写个人信息后,拿到了“借书证”。“借书证”很小,外壳是红色硬塑料的,内页是普通纸张。每次借书,工作人员都会仔细填写所借书籍的书名和借书时间。等到一周之后读完还书,然后再借其他书籍。那时,我喜爱的题材多是文学作品,小说为主。阅读带给我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那时候,图书馆门前的空地上有一棵大槐树,每天都有许多人在树下下棋、喝茶、聊天。往东依次是文化馆、博物馆和新华书店。文化馆后院有一个露天戏台,经常上演秦腔和眉户戏,本地观众很多,热闹非凡。博物馆门前广场有一座约四米高、以棕色为主的三峰骆驼群像雕塑,极具特色。新华书店门口,总有一位黄墩子农场的老人在那儿修钢笔。这一组文化建筑群,与马路对面的沙州夜市、敦煌商城遥相呼应,彰显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繁荣。
1995年,图书馆一楼新开了一家曼哈顿西餐厅,是一对美国夫妇经营的。作为国际旅游城的敦煌,终于有了一丝真正的国际气息。异域文化对我总有一种吸引力。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和家人一起到这家西餐厅体验了一次,那种独特的西餐味道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可惜的是,大约六七年之后,这家餐厅关闭了,此后,在敦煌就再也吃不到原汁原味的西餐了。
2001年,我女儿上小学了。开学不久,我就带她去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这仿佛是一种仪式,是我对书籍和知识的虔诚。在女儿的中小学时代,图书馆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那里,她领略了安徒生童话的伤感、阿凡提故事的智慧、《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十万个为什么》的浩瀚。随着女儿成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上海读大学,图书馆已成为她生活和学习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女儿读大二时,有天傍晚我打电话问她在做什么,她说正在学校图书馆刷题准备英语六级考试。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满是作为家长的骄傲与欣慰,毫不犹豫地给她转了2000元。她打电话来说,爸爸,这个月生活费你已经给我了。我说这是额外的奖励。从敦煌图书馆起步,到大学图书馆,自幼养成对图书馆的热爱,成了她求学路上的避风港、加油站和助推器。
如今,女儿在澳洲求学,更多时候是在大学图书馆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她已从一个喜欢童话、小说、散文、随笔的文艺女生,成长为一个求真务实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说,图书馆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敦煌市的文化事业蓬勃向前。旧图书馆等建筑拆迁,原址建成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商业大厦。2017年,新的敦煌市图书馆迁至通往鸣沙山月牙泉公路的西侧。新图书馆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主体建筑含负一层及地上四层共五层,设有少儿区、阅览区、地方文献资料室、3D立体书体验区、老年阅览室、视障阅览区、自修室、影视资料厅、城市书吧、报告厅、研讨室、古籍资料室等功能区。自开馆以来,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众多文化活动,成为敦煌城市文化的新标志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名片。
新图书馆一楼主要是少儿阅览区。周末或假期,能看到许多小学生,他们或独自或由父母陪伴,在阅览室里快乐地读书。为丰富少年儿童业余文化生活,图书馆还定期举办周末亲子绘本共读故事坊、少儿科普课堂、假期小小志愿者等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一楼北端是一个温馨舒适的书吧。每周六上午,敦煌市文联、图书馆和敦煌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著名作家作品分享或作协会员读写分享活动。新朋老友相聚,亲切交谈,气氛热烈。大家畅谈创作感受、交流写作心得、点评作品特点、朗诵经典片段,这是敦煌作家的节日。在那里,我为青海作家曹建川笔下对敦煌的深情所打动,为图书馆名誉馆长戴生清在管理服务质量提升上的创新而惊叹,为农民作家边振基在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精湛刻画而沉醉,为散文作家高红玉在记录生活中流露的浓郁真情所折服。
请国内外文化界名家大咖在敦煌图书馆办讲座、作报告,是戴生清在图书馆馆长任上时极力推动的一项工程。这项活动,深受敦煌干部群众特别是文学爱好者的欢迎。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我有幸欣赏了鲍鹏山教授对人生态度的旷达,感受到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思想的深邃和文笔的简洁,聆听过叶舟老师对敦煌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崇拜,也遗憾错过了欧丽娟教授关于《汉唐文学与敦煌》的丝丝入扣的解析。
二楼、三楼的阅览室里,更多见到的是考研考编的大学毕业生。看到他们埋头苦读、不停刷题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备战高考而废寝忘食的自己。
每当有亲朋好友问我如何培养小孩子的读书习惯,我都会推荐他们带孩子去新华书店买书、去图书馆读书写作业,逐步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爱上读书、写作。知识丰富了,思维体系建立起来了,坐在书桌前的时间长了,专注度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变好。
敦煌图书馆,在敦煌市民和游客心中,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大家在这里读书、学习、喝茶、聊天,逐步变成了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希望敦煌图书馆越办越好,做敦煌文化和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基地,做敦煌文化的友好使者,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每晚九点可信的配资平台,不见不散
发布于:北京市证配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