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国家利益》10月5日的报道,美国海军正在推进福特级航空母舰项目,计划造10艘,逐步替换掉老旧的尼米兹级航母配资专业炒股投资,以保持美国在全球的海上打击力和远程兵力投送能力。然而,福特级航母的建设进程充满了问题。从首舰“福特号”到后续的“肯尼迪号”“企业号”和“多里斯·米勒号”,每一艘舰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作为福特级的首舰,福特号从2005年开始建造时就问题不断。最初,预算大幅超支,交付时间一再推迟;等到舰体基本建成后,系统集成又出现了反复返工的情况。尽管最终福特号服役了,但它并未能达到完整的作战能力,几乎成了一个半成品。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后续舰只在设计上居然没有吸取任何经验教训,直接沿用了福特号的方案,导致结构和系统设计上出现了相同的漏洞,形成了“开局就卡壳”的局面。原本美国海军期待福特级航母能够成为跨时代的技术突破,成为未来海上作战的核心力量,结果却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虽然福特号已经服役,但它的实际战斗力几乎等同于没有服役,基本上处于“带病上岗”的状态。
展开剩余72%福特号本应是美国军工技术的结晶,但现实却是它成了问题最多的军舰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四个“关键系统”——电磁弹射系统、先进阻拦装置、武器升降机和双频雷达——没有一个能正常运作。电磁弹射系统原本是用来替代传统蒸汽弹射器,旨在提高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并减少能耗。理论上听起来很完美,然而实际测试时却频频出现故障,每181次就会出现一次问题,而海军最初预期是4166次才会出故障。再看阻拦装置,本应更为先进,但在高频次使用时经常出现液压故障和刹车失灵的问题,舰载机的回收变得十分麻烦。更为荒唐的是,福特号交付时几乎所有的武器升降机都未通过验收,直接导致这些关键设备无法使用。至于双频雷达,由于结构复杂、电磁兼容性差,海军甚至考虑放弃它,改用更稳定的单频系统。这些问题暴露的时间并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港口调试阶段,形同一场公开的技术灾难。尽管福特号已经开始部署海外,但它不过是一个“强撑颜面”的空壳。
福特级航母的问题可以追溯到美国军工界的“赌博式创新”模式。当初,美国海军并没有打算延续尼米兹级的技术,而是想跨越一代,集成大量未经过验证的新技术。虽然这种做法在理论上很激进且富有创新性,但实际操作却带来了极高的风险。航母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可靠性通常是通过一代代的技术优化和积累来提升的。可福特号的做法却是一次性将所有新技术集成到一艘舰上,结果导致系统之间不兼容、接口设计混乱,甚至电力负荷分配出现问题。更糟糕的是,这些新技术并未经过充分验证,舰体的建造进度与系统的成熟度完全脱节,福特号最终成了一个“海上测试平台”。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既然问题如此明显,美国海军为何不暂停继续建造,反而选择继续推进后续航母的建设?其实这背后有更深的“制度困局”。首先,航母这种巨型舰艇的设计方案通常在开工前5到7年就已经定型,等到后续舰只暴露出问题时,大部分模块已经建造完毕,无法大幅调整系统布局或更换核心组件。其次,美国的预算体制要求每年按时拨款,如果项目延期或重构,预算可能会被冻结,甚至会被重新审核,项目的责任人可能面临追责。因此,造船厂尽管知道有问题,也只能继续按计划推进,无法暂停返工。再者,军工承包商之间的固化机制使得项目中的任何改动都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和利益博弈,导致想要进行大规模调整几乎不可能。在这种困境下,福特级的航母问题早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性、政治性的问题,整个体系只能够向前推进,无法回头修正。
总的来说,福特级航母的困境暴露了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次问题。在重大装备的研发中,本应遵循的基本流程被政治和军工复合体的游说所打断,工程决策也完全脱离了实际需要。与此同时,美国的工业体系也显现出空心化的严重后果,舰船制造能力过度集中在少数船厂,供应链脆弱,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系统的运作就会受到影响。福特号已经问题重重,后续的舰只也难以避免同样的命运。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配资专业炒股投资,福特级航母最终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恐怕还得依赖未来的调整和改进,而目前看起来,这一切都尚未见到尽头。
发布于:天津市证配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